罕见病患者
EN
取消
了解杜氏肌营养不良
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

杜氏肌营养不良(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, DMD)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一种可治疗性X-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,其致病基因简称为DMD基因。该病的发病率在存活男婴中为1/5 000 (1/3 599~1/9 337),中国大陆为1/4 560。


DMD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引起多种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的异常表达,肌肉亚型的阴性表达或显著下降导致了肌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,表达于脑组织、心肌、视网膜、肾脏、周围神经等组织的多种亚型的异常表达,导致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器官系统的受累表现,出现认知功能受损、行为障碍、消化功能障碍以及心肌病等。对患者的多系统损害进行多学科的评估和相应的综合管理,可以延长DMD患者独立行走的时间和生存期,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。


临床表现:

根据患者肢体无力的表现以及伴随的其他器官系统损害,病情进展可分为五个阶段,分别是症状前期、早期独走期、晚期独走期、早期不能独走期以及晚期不能独走期。


症状前期:多数患者出现运动发育迟缓,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静止性精神发育迟滞或认知功能受损,爬、独走的时间较同龄儿延迟,跑步慢,不能连续跳跃,腓肠肌开始出现肥大;部分患者平卧位坐起困难。


早期独走期:患者一般在5岁前发病,多数从3~4岁开始出现肢体无力的症状与体征,进入该期。表现为上台阶费力、蹲起费力、跑步缓慢、Gowers′征阳性、下蹲后足跟不能着地、腓肠肌肥大以及双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。在运动功能的上升期,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,并有一定的提升,随后出现平台期;此后,行走姿势异常,摇摆呈鸭步,腰椎开始前凸,跟腱挛缩,踮脚尖走路。


晚期独走期:一般7岁后病情进展加速,进入该期。临床特点是不能上楼梯,不能完成Gowers′征,不能跑步,跟腱挛缩加重;部分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挛缩,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髋关节的半脱位或脱位。


早期不能独走期:患者下肢肌力继续下降,通常在9~10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,少数患者在8岁前丧失独立行走能力,进入该期。患者还可以短距离扶行、独坐或扶站,髋关节出现半脱位或脱位,膝关节挛缩加重,肘关节开始挛缩,出现脊柱侧弯,腓肠肌逐渐萎缩。


晚期不能独走期:通常在14~15岁后不能独坐,双上肢活动开始受限,进入该期。开始出现心肌病和呼吸功能障碍,发病越早,呼吸与心脏功能损害越明显,进行性的呼吸肌无力发生无效咳嗽、夜间低通气、睡眠呼吸紊乱,最终可致呼吸衰竭。多数患者因呼吸或心力衰竭在30岁前死亡,中位数在25岁左右。


少数早期诊断为DMD的患者,可在13~16岁之间丧失独立行走能力,属于中间型抗肌萎缩蛋白病,临床表现较经典DMD轻,但比经典贝克型肌营养不良(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, BMD)重,可视为轻型DMD,导致上述分期的延迟出现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,部分患者出现非进展性认知功能受损、注意力缺陷/多动障碍(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, ADHD)、学习困难、孤独症样表现以及抑郁状态等。多数患者的生长发育速度慢于正常同龄人,表现为矮身材和青春期延迟。